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项防雷项目获奖

2016-01-15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


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项防雷项目获奖

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项防雷项目获奖

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项防雷项目获奖

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出席大会的领导同志还有:刘奇葆、许其亮、赵乐际、栗战书、杨晶、陈竺、万钢。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和首都科技界代表等共约3300人出席大会。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95项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167项;授予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通信局(站)系统防雷接地理论突破及技术创新与国内外应用》、《电网雷击防护关键技术与应用》两项防雷相关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刘吉克代表项目组获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是我国发展克服多重困难和挑战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科技界喜报频传的一年。我国多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大奖中折桂,因对青蒿素研究成果有重大贡献,曾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奖、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等多个奖项的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家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中国科技创新成就令世界瞩目,全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结构性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

  李克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在传统产业广泛开展“互联网+”行动,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要通过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人才评价等机制,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上,用活科技人才,释放创新潜能。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贯通,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李克强指出,要汇聚众智众力,扩大创新供给。创新的深厚伟力在于民众之中。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破除束缚创新的桎梏,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打造大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五方协同”的众创平台,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互促、民间草根与科技精英并肩、线上与线下互动的生动局面。各级政府要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满腔热情地为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让更多创新者梦想成真。要推进开放合作,打造创新高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更多海外技术、人才和资本到中国创新创业,积极推动我国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主持大会时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带动全社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推荐单位电网雷击防护关键技术与应用陈维江,陈家宏,曾嵘,谷山强,钱冠军,贺恒鑫,吕军,王剑,冯万兴,沈海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通信局(站)系统防雷接地理论突破及技术创新与国内外应用刘吉克,林湧双,孔力,朱清峰,陈强,何金良,熊膺,马红兵,石丹,张兴海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深圳锦天乐防雷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